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I)1 
開課學期
95-1 
授課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亮全 
課號
BP7016 
課程識別碼
544 M0381 
班次
02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5,6,7,8(12:20~16:20)星期五5,6,7,8(12:20~16:20) 
上課地點
綜合大禮堂 
備註
總人數上限:1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九十二學年上學期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課程大綱(草案)

學分數:6學分,必修
上課時地:每週二、五下午1:30至5:30;工綜313室
任課教師:陳亮全、夏鑄九、王鴻楷
助教:(人選待決定)

一、說明
本學期實習一上課程的目標在教授、演練環境規劃與設計之基本認知與操作技巧。基本認知包含專業倫理、專業價值觀、環境正義、跨領域知識及分析的應用等議題。操作技巧包含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方法、溝通、合作、協調等工作方式,以及文字、圖像、三度空間模式操作等方法。此外,本課程並特別注重練習如何與多種專業背景的同學們一起工作、共同協商,俾有效尋找解答環境問題的方案。
本學期之操作課題將以台北市中正區為對象。我們將以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本所執行之“中正區社區規劃服務中心”案為基礎,發展一系列之課題研討以及實習作業,探討中正區的社區議題。
中正區在台北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政區,範圍包含總統府與許多中央部會集中的博愛特區,以及火車站特定專用區、中正紀念堂、華山藝文特區等大尺度、大街廊的都市公共設施。同時它又包含了城市中典型的老舊社區,例如大量日式宿舍、崁頂的老人社區、公館的寶藏巖等等,形成與博愛特區的強烈對比。因此中正區作為一個複雜、豐富的地理場域,使我們可以用比較多元、多面向的角度來探討該區的空間發展課題。
與上述“中正區社區規劃服務中心”案作業以及老師講課部分平行的,本課程另安排一系列的文獻及經驗研討,俾利同學們對於環境規劃與設計之理論及實務的學習(詳見以下第三部分「文獻及經驗研討」)。

二、進度概要

9/16(二)
主 題
課程說明、學生自我介紹、中正區工作過程與成果簡介、學生分組;實地觀察全區,作整體認識(全班)

9/19(五)
主 題
分區深入了解、區內重大建設及規劃報告分析(分組)

9/23(二)
主 題
1)林峰田老師講課:地理資訊系統
2)各組自行作業

9/26(五)
主 題
文獻研討(一)

9/30(二)
主 題
1)畢恆達老師講課:訪談技巧
2)各組自行作業

10/3(五)
主 題
第1、2、3小組進度報告

10/7(二)
主 題
1)林建元老師講課:量化分析
2)各組自行作業

10/10(五)
雙十節放假

10/14(二)
主 題
1)夏鑄九老師講課:空間政策分析方法-以首都核心區為例
2)各組自行作業

10/17(五)
主 題
第4、5、6小組進度報告

10/21(二)
主 題
1)陳亮全老師講課:工作坊操作方法
2)各組自行作業

10/24(五)
主 題
文獻研討(二)

10/28(二)
主 題
1)王鴻楷老師講課:生態都市
2)各組自行作業

10/31(五)
主 題
第1、2、3小組進度報告

11/4(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1/7(五)
主 題
文獻研討(三)

11/11(二)
主 題
期中評圖

11/14(五)
主 題
推動「議題性或地區性發展計劃」(重新分組)
目前已確認之議題包括:媒合各單位有關社區規劃的相關議題、政策。

11/18(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1/21(五)
主 題
文獻研討(四)

11/25(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1/28(五)
主 題
第4、5、6小組進度報告

12/2(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2/5(五)
主 題
文獻研討(五)

12/9(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2/12(五)
主 題
第1、2、3小組進度報告

12/16(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2/19(五)
主 題
文獻研討(六)

12/23(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2/26(五)
主 題
第4、5、6小組進度報告

12/30(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2(五)
主 題
文獻研討(七)

1/6(二)
主 題
各組自行作業

1/9(五)
主 題
期末總評

三、文獻及經驗研討
重要文獻的閱讀、討論、反省、批判是本學期課業的主要成分之一。文獻內容包括環境規劃設計理論、參與式規劃設計實務以及相關的台灣經驗。研討方式為學生分組(每組約5人)輪流報告閱讀心得,並主持師生討論。每隔週之週五進行一次文獻研討,每次4小時,討論2至3篇論文(或書籍章節)。師生須事先閱讀文獻,負責報告的同學並須撰寫文獻內容摘要、討論題綱;非輪值報告時,學生須隔次就各該次之每項文獻事先繳交至少一頁長的文獻內容摘要與心得討論(每篇文章至少寫一頁、每本書至少寫兩頁)。

文獻研討進度表

9/26 台灣經驗
研討文獻編號2, 3, 4, 5, 12
10/24 台灣經驗
座談
11/7 參與式規劃設計實務
研討文獻編號6, 10, 11
11/21 參與式規劃設計實務
研討文獻編號16, 19
11/21 參與式規劃設計實務
研討文獻編號16, 19
12/5 規劃設計理論研討
文獻編號8, 9
12/19 規劃設計理論研討
文獻編號13, 17
1/2 規劃設計理論研討
文獻編號1, 7, 14, 15, 18
研討文獻目錄如下:

1.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台北市:巨流,1997.(2人)(總圖2樓藝術資料區;920.11 5346)

2.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90年度第二屆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彙整。台北市都發局,民國91年。(曾旭正,「社區規劃師之角色與環境正義」,第159至174頁;1/3人)(陳)

3.陳志梧,「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社區建築,第8至12頁(1/3人)。(劉)

4.陳亮全,「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第9卷第1期(民國89年),第61至77頁。(1/3人)(陳)

5.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遠流,2001。(2人)(王;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545.09232 3472-3)

6.謝慶達、林賢卿譯,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台北市:創興,1993。(Wates, Nick and Charles Knevitt, Community Architecture: How People Are Crea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2人)(總圖2樓藝術資料區;920 4444)

7.Afshar, Farokh, “Preparing Planners for a Globalizing World: The Planning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Guelph”,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Vol. 20 (2001), No. 3, pp. 339-352.(1人)(總圖3樓人社期刊053排)

8.Alexander, Christopher, et al, A Pattern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2人)(英文網路版:http://www.patternlanguage.com/leveltwo/patterns.htm;中譯本:淡江大學建築學會譯,模式語彙之再現。台北:尚林,1984;總圖2樓藝術資料區;921 1042)

9.Alexander, C.,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NYC: Oxford Univ. Press, 1987.(2人)(總圖2樓藝術資料區;NA2500 A45;有中譯本)

10.Howell, R. E., M. E. Olsen, and D. Olsen, Designing a Citizen Involvement Program. Corvallis, OR: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1987.(Ch. 1, pp. 1-4; Ch. 2, pp. 5-9; Ch. 4, pp. 21-22; Ch. 5, pp. 23-49; Appendix B, pp. 155-176;2.5人)(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HC 110.E5 H69z 1987)

11.Jones, Bernie, Neighborhood Planning: A Guide for Citizens and Planners. Chicago, IL: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0. (Ch. 2 “Democratic Neighborhood Planning”, pp. 11-38;1人) (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HT167 163 1990)

12.Liu, John K. C., “The Tawo House: Building in the Face of Cultural Domination”, in Randy Hester (ed.), Democratic Design in the Pacific Rim. Ridge Times Press, 1999.(1人)(劉)

13.Lynch, Kevin,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4.(Part II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pp. 111-235;3人)(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HT166 L96 1984)

14.Mills, C. Wrigh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Y.: Grove Press, 1959. (Appendix “On Intellectual Craftsmanship”, pp. 195-226) (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HM51 M627)中譯本:張君玫、劉(金今)佑譯,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1995(附錄:論學術藝師精神,第259頁至295頁;1/2人)(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540.2 3044)

15.Sandercock, Leonie, “The Death of Modernist Planning: Radical Praxis for a Postmodern Age”, in Douglass, Mike and John Friedmann (eds.), Cities for Citizens.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1998.(Pp. 163-184; 1人)(王)

16.Sanoff, Henr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thods in Design and Planning. N.Y.C.: John Wiley, 2000.(Ch. 1 “Participation Purposes”, pp. 1-36; Ch. 2 “Participation Methods”, pp. 37-104;3人)(王)

17.Turner, J. F. C., Housing by People. London: Marion Boyars, 1976.(3人)(總圖2樓人社資料區;HD 7287.5 T854;Second ed., 1990)

18.Umemoto, Karen, “Walking in Another’s Shoes: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Vol. 21, No. 1 (Fall, 2001), pp.17-31.(1人)(總圖3樓人社期刊053排)

19.Wates, Nick (ed.), The Community Planning Handbook: How People Can Shape Their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London, UK: Earthscan, 2000. (Pp. 2-164;3人) (王)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